山西運城:李紅光
我本不是一個喜歡干農活的人,在陪母親種菜的過程中體會到她的開心,體會到其中的快樂,讓我舒心高興。
我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農村孩子想脫離農村生活,多數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上大學這條道路上。大哥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受大哥的影響我也一直努力爭取通過高考上大學。那時候讀高中,假期里根本沒有條件像現在孩子去上各類輔導班,而是要幫助父母干農活。不管是五黃六月炎日下割麥子,還是陰雨連綿中掰玉米,經常要一晌一晌地鉆在莊稼地里。胳膊被莊稼桿葉劃出一道道傷痕,手掌被農具把兒打出一個個水泡。那時總是感覺太陽走的太慢,農具太沉,農活太多,臉上總有擦不完的汗。
偶爾在地頭或路上,遇見鄰居逗笑問我干活美不美時,父親總是用寬厚的笑臉幫我解圍:“三娃是打短工的,不會長久干農活?!蔽抑栏赣H內心是非常希望我好好學習也能考上大學。上大學后,父親終于在一封信中把他的心跡坦露與我:“只要你們做兒女的能各有所長,我與你母親再苦再累都毫無怨言?!备改妇褪沁@樣做的,日子再艱難也沒有讓我放棄上學。記得1991年全家到處籌錢為母親治病,父親在去省腫瘤醫院之前還專門到高中給我留了一百元生活費,并囑咐一定要安心學習。大概在父母眼里,與干啥都有模有樣的大哥相比我實在不是一塊兒干農活的料兒吧!幸好后來我上了大學,一晃三十年過去了。
回頭想想,如果當年不去上大學,就干農活我肯定不會比在村里兒時的伙伴強。也正因此,參加工作后我格外珍惜每一個崗位,總牢記父親說的人總是要能吃一樣兒苦,總得有一技之長,在蕓蕓人生中賴以生存。
意外總是在不經意中出現,兩年前一向身體非常好的父親因病永遠離我們而去。料理完喪事后,我們兄妹幾人都試圖勸說年過八旬的母親跟我們一起生活,方便得到大家更好的照顧。
然而剛強的母親堅持自己在村里獨自生活,白天在家中她一個人生活,晚上則由鄰村的大姐或二姐陪伴。雖說大家順從了她,并不真正懂她的心。因工作緣由結識的、從中條山銅礦退休的王叔給我分享的一篇文章《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仰賴生活》,使我豁然理解了媽媽的想法。我把這篇文章轉發給兄弟姐妹,大家認為有道理,轉而認同支持母親的想法。
是呀,與其讓母親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鄰居,不管和那個一起生活,白天大家出去上班,她只能待在家中,周圍鄰居也不熟悉,在哪里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自然孤獨寂寞。相反在農村左鄰右舍都熟悉,經常在一起拉拉家常說說話,生活地更隨和、更自在、更隨心、更開心。
于是大家慢慢適應了母親,給家里安裝了一個視頻鏡頭,隨時能看到媽媽的身影。一根網線把一座老屋、一個老媽和我們一大家子都連在了一起,有老媽居住的老屋又成了我們的情感大本營。
周末回去在一起的時候,洗碗、炒菜、熬粥、提水、洗衣服、掃地,只要能給她減輕一點點負擔,媽媽是那么的高興,感受到老年人是多么容易滿足,只要子女陪陪就好??吹綃寢尭吲d,我就經常在周末回老家陪母親,適應非常熟悉而又不很習慣的農村生活。
母親是個勤快的傳統婦女,是個閑不住的人。每天的視頻中總能看到她自己找事做,不是戴著老花鏡坐在坑上一針一線修改小妹捎回的衣服,就是北房南廈翻尋家里過去的物品。媽媽找事做自然少不了在西頭院子里種種菜,原來是父母一起耕種,父親走后母親照樣接著種。
她常說,自己種的菜新鮮,再有一個理由就是,媽媽堅守人忙地不荒的觀念,院子里種菜就不會長荒草,綠油油的菜看著總比滿地草舒服。蔥、蒜、菠菜、西紅柿、南瓜、韭菜……一樣兒一畦,種了一片。因為母親要去,只要我也就少不了陪同,慢慢的居然也喜歡上了種菜干農活。
清明節吃過早飯,母親說去西頭院子看看菜,我欣然允諾陪她一起。推開西頭的院門,便推開了春天的門,滿眼翠綠,一派生機。
蔥苗剛剛露出了頭,菜地里長了很多白蒿和馬刺草。母親年齡大了不能久蹲,便指揮我來拔草,蔥苗里的、菠菜里的、韭菜里的……地是前幾天才澆過的,濕而不粘,剛好適合拔草。頭頂是煦暖的春陽,腳下是溫潤泥土,草根淺淺的還沒有扎深,用指甲摳住稍一用勁兒便連根拔了出來。
母親一邊收拾著,一邊不忘提醒我拔隴上的草。我與母親一邊干著農活兒,一邊聊天。喧囂之外,這里好像另一個世界,安靜踏實舒心。母親說她知道我們都不稀罕這點兒菜,但人每天都要有點事兒干,勞動勞動身體好,再說自己種的菜不使農藥,吃著踏實,等我們回來多少總能帶點。
院子西南角有棵香椿樹,清明前后都是香椿葉兒最嫩的時候。母親讓我多摘一些,說現在嫩過幾天老了就不好吃。我捧起一枝,淡淡的香椿味兒,是兒時的味兒,是母親的味兒,是春天的味兒,是生活的味兒!好一個“孝”字啊,是老人呵護兒子,是兒子背著老人??!孝順或許本意就是順著老人的心意來,從媽媽身上的感受,我似乎讀懂了中年人對父母的愛,只要能讓老人開心,動動手抬抬腳,柔軟了久坐而僵硬的身體,獲取了心悅體健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我把感受告訴了遠在杭州的大哥,約定以后把西頭院子重新收拾一下,但這塊兒菜地一定要保留下來。這塊菜地是母親的快樂田,也是我們作子女的活動田。
女媧摶土造人,人在土中刨食,死后又化歸于塵。作為一個有孝心的兒女,當感受到老人看到干農活開心,你也許會喜歡上干農活,因為我們多數人都出身于農民,骨子里依然保留著深深的農民情結。我愛土地,我愛親情,我喜歡上了干農活。(作者為山西運城僑聯主席)2022-4-15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光”
- 05-19 ? 熱點關注|紅、橙、黃、綠、青、藍、紫!看運城初夏絕美配色!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雨后初霽中條山 云海奔騰似潮涌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新”
- 05-13 ? 江滔奔流兩岸闊 綠水青山更青春
- 05-13 ? 一朝共飲盤江水 終生已結同心圓
- 05-13 ? 架起兩地“連心橋” 抒寫濃濃“幫扶情”
- 05-13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綠”
- 05-11 ? 學思踐悟┃以僑為橋聯誼五洲 攜手推動“三個助力”
- 05-11 ? 運城:雨后千年鹽湖美如畫
- 05-1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三高速連接線盤南澗特大橋成功合龍
2022/4/18 9:17:00
我也喜歡上了干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