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牌坊,一般都會認為是為了守寡婦女而立的貞節牌坊,或是重要地點、重要路段建的獨立牌坊或牌樓,而廣東省潮州市牌樓街上集中矗立著一大批名人雅士牌樓群則實屬罕見,2019年9月,記者走進潮州市牌坊街,領略到了這里牌樓的來龍去脈,一座牌樓一個故事,甚至一個牌樓幾個故事,真的是大開眼界,收獲滿滿。
牌坊,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于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后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濫觴于漢闕,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并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筑,被極廣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于郊壇、孔廟,以及用于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于“衡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对娊洝肪幊捎诖呵飼r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據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 這種“衡門”后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采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唐代,我國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后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這種形式,于是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樓從形式上分,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則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牌樓從結構上分可分為六類:第一類是木牌樓,這類牌樓數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樁,稱地丁?;A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夾桿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鐵箍。街巷的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做成懸山或廡殿式。每根柱端聳出脊外,柱頂覆以云罐(也叫毗盧帽)以防風雨侵蝕蟲蛀。樓頂所用之瓦,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第二類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內,在北京僅有三間四柱七樓的一種。其結構是,在石基礎上筑砌6到8尺的磚壁,壁內安喇叭柱,萬年枋為骨架。磚壁上辟圓券門三個,壁下為青、白石須彌座,座上雕刻著各種風格的藝術圖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龍鳳板、明樓、次樓、夾樓、邊樓等均與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這種坊用黃、綠琉璃磚嵌砌壁面,威嚴壯觀。第三類是石牌樓。這類牌樓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從結構上看繁簡不一,有的極簡單,只有一間二柱,無明樓;復雜的有五間六柱十一樓者。由于本身的結構特點,有的雖為三間四柱式,卻只有花板而無明樓。石坊的明樓比較復雜,浮雕鏤刻亦極有特色。如果石質堅細,不僅浮雕生動,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數百年也不泯沒。第四類是水泥牌樓。這是近代建筑藝術的產物,新建的數目不多,大多數是用于古牌樓的搬遷和加固工程。第五類是彩牌樓,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多用于大令、廟市、集市的入口處,令期一過即拆除,一般用杉桿、竹竿、木板搭成,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色彩繽紛。第六類是銅制牌坊,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創建中國第一座銅牌坊,高6.1米、寬7米,重近百噸,牌坊雕有蓮花等圖案,在普陀山進香古道妙莊嚴路入口處,琉璃的翹角,精致的銅藝,栩栩如生的龍獅、仙鶴雕刻,牌坊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題“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題詞“妙莊古道”,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撰聯“雅頌聲共梵音齊遠,云和月隨法鼓偕宣”,另一面由西泠印社書法家、該牌坊設計建造者朱炳仁撰聯“莊嚴六時苦心苦行盡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來是覺道”。該銅牌坊的落成,不僅為普陀山風景區又增添了一個精品景點,還掀開了佛國千年古香道妙莊嚴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銅制不易損壞,更具視覺效果,也有益于傳世保存。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四世宮?!迸品?,是明朝萬歷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 二是貞節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云南楚雄黑井鎮有一座節孝總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節烈婦女。三類是標志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志坊,多立于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廣東省潮州市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區內,沿街保留有眾多騎樓建筑,街上立有22座牌坊,訴說了歷史上眾多潮州英杰的豐功偉績,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耐人尋味。歷史上這里曾有39座牌坊之多,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被損壞,如今復建的有22座,它們跨街而立,古韻悠悠。牌坊大多為進士、狀元、尚書等設立,記錄了他們的豐功偉績,也彰顯了潮州的地杰人靈。2004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開始動工修復潮州牌坊街,共修復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新增“三陽門”和“十相留聲坊”2座牌坊。工程于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與廣濟橋齊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標志性景點,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牌坊街。潮州透過牌坊街這條“中軸線”,逐步修復建成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反映潮州歷史文化的人文環境、歷史風貌和經濟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區,并分傳統文化街區、特色產業及旅游精品街區、民居客棧街區、小吃一條街、 娛樂休閑街區五大個功能區對外開放,是潮州旅游觀光的重點景區。
四進士坊。位于四進士亭巷口,屹立在大街四進士亭巷口的四進士坊,上坊鐫上“為翰林院修撰蕭與成陜西道御史蘇信。河南道御史陳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弊箸潯俺敝葜鹌淙?,通判黃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話說蕭與成,明朝正德丁丑科進士,字宗樂,號鐵峰,潮陽人,授翰林院國史檢討,至孝,秉性高潔。他使民眾不用交納虛糧之外,還為潮州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曾經身先士卒,帶鄉勇打擊入侵倭寇,保住了棉城。二是棉城護城河雍塞時,他帶頭疏通以利運輸和防御,后來經費不足,又變賣家財以還清疏資工程費用。他還是個文學家,多有著述,書錄于《鐵鋒先生遺稿》。明代的陳大器、薛侃、蘇信三人與蕭與成同為明正德丁丑科(1517年)進士,陳大器,字國成,號石塘,潮陽人,為官以政績卓越升御史;薛侃,字尚謙,號中離先生,揭陽龍溪(今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授行人司(掌朝覲聘問)行人。因母逝守孝,結廬于梅林潮西虎山,講學不輟,人稱中離先生。他師承王陽明(守仁),學習他所創立的心學,公開批評朱熹理學,影響遍及全國。蘇信,字宗玉,號確軒,饒平人,中進士后,官監察御史,決獄明斷,施政公平,百姓稱頌。
文宗方伯·皇命三錫坊。位于軍廳巷口,宗方伯坊在軍廳巷口,為明代福建左布政黃琮建。此坊作南北向,南額“皇命三錫”。黃琮,號玉田,明鐃平宣北都大埕(今鐃平大埕鎮黃村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掌司法,治獄有方,平反不少冤案,對犯罪施之以法,深得民心。告老返鄉,修筑東津堤,江東急水塔,做了不少利民善事。黃琮曾升任云南督學故稱“文宗”“方伯”是一方之長之意,黃琮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故尊為“方伯”。坊的北額鐫“皇命三錫”?!板a”通“賜”,賜予,指黃琮曾任云南督學,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興,亦得贈布政使。故稱“三錫”。北額言其官職,南額言其榮耀。此坊不僅為了紀念黃琮, 而且紀念著抗日英烈們。1939年此坊西北處為日寇駐軍司令部。當年7月15日,國民黨軍獨九旅625團在團長伍少武指揮下攻入潮州城,與日軍巷戰。包圍日軍司令部及各據點,激戰三晝夜,傷亡400多人,其團三營營長黃修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時不幸被敵人擊中,橫尸坊下。后因日寇援兵趕到,攻城部隊接應不協調只好撤退。人們懷念英烈,便到坊下拜祭,日寇便把此坊拆除,但抗戰陣亡將士永遠活在潮州人民心中。
狀元坊。位于鋪巷口,眾多的牌坊中,坐落于大街鋪巷口的“狀元坊”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了?!盃钤弧迸c其它坊相比,在外觀上有很大的區別——它的第一層承載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條的,有“國家棟梁”的象征,而其它牌坊則不是整條橫石?!盃钤弧笔菫槊骷尉溉沙綘钤执髿J建。林大欽,字敬夫,海陽東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號東莆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狀元及第,依例聽選為翰林院修撰,從六品官。在新科進士中,只有狀元才能獲此殊榮。負責起草制誥,修史著作圖書等,尤以修史為重,故林大欽也被稱為東莆太史。一說起林大欽,可是家喻戶曉的,他的傳奇故事講一天一夜也講不完。林大欽是潮州唯一的一名狀元,他的聰明才智使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傳說林大欽原名大茂,啟蒙老師葉臻為試其機敏,曾出對:“竹架滿園,豈能成林大茂?”林大欽知他說竹子難為棟梁材,便以先開花后才生竹的寒梅回對:“梅花魁首,何曾從葉先生?!比~臻知其有大志,又作一很大難度的字聯:“此木是柴山山出,”那知林大欽立即回對:“白水是泉夕夕多?!比~臻為贊賞他的才華,便給林大欽把大茂改為大欽,有欽佩之意。此后,林大欽還有“智斗翁萬達”、“呤詩借宿”、“巧計救廣東”等故事,已是街知巷聞。更別說洋洋4500 除言的《廷試策》,它尖銳地指出當時的政治弊端,并且詳盡地分析其原因,又提出八項除弊措施。并直言儆告皇帝“誠坦懇至”“清虛寡欲”以“富民生足衣食廷試策》不僅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筆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顧,更是在內容上以其切中時弊的政治見解和精辟論述打動了當時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由此可見,林大欽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高的。
圣朝使相·覃恩三錫坊。位于翁厝巷口北面,鋪巷口的“圣朝使相坊”是“為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的。北額鐫“覃恩三錫”?!笆コ?,是封建時代尊稱本朝?!笆瓜唷笔欠Q呼兼大學士的總督。北額稱鄭大進官職,而“覃恩”是舊時帝王對臣民的封賞(或赦免),“三錫”即“三賜”,說的是鄭大進自其曾祖得贈三代大夫。鄭大進,字譽捷,號謙基,又號退谷。揭陽梅崗都山村(今揭東玉滘鎮)人。出身書香人家,有神童之譽。清乾隆元年(1736年)登進士。官至直隸總督。授太子少傅銜。鄭大進在乾隆盛世中是一位有才華,有經濟天賦,又有改革精神的實干家,深得皇帝倚重。他改革鹽價及征蠟征糧的辦法。注意興修水利,賑災救災,體恤民情,懲治邪惡勢力。立下很多功績。更難得的是他官階不小,卻胸懷開闊,寬容博愛,“兩度修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四句至今為后人所傳誦的詩,乃出自清朝著名宰相鄭大進之口。傳說乾隆四十四年鄭大進任湖廣總督時,因其親戚修新府而與鄰居為墻起了爭執,鄰居要占過其家三尺之地。親戚們便先后修書兩封給鄭大進,請他叫地方政府派人勘察其墻基。豈料鄭大進卻在回信中附上了這四句詩,希望他們能夠為別人著想。親戚們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讓出了三尺之地,鄰居過意不去,也讓出了三尺之地。這就是名聞遐邇,被后人津津樂道的“六尺巷”。他家鄉山美村是小姓,常與人口多的鄰鄉池厝渡發生糾紛,山美村民要鄭大進出面“整治”池厝渡人,鄭大進便告誡鄉親,“有千年池厝渡,無百年鄭大進?!币蠹乙院蜑橘F,他的高尚品格感動了兩村村民,從此兩村和睦相處相安無事。鄭大進這種忍讓寬容的精神,豈不是我們建立和諧社會所應有的精神嗎?這一座牌坊,讓我們每一個潮州人深記他的貢獻,讓他愛國愛民寬厚大度的精神代代傳揚下去。
理學儒宗·銓曹冰鑒坊。位于羊玉巷口,理學儒宗坊”也叫”四獅亭”,是”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字仁卿,號曙臺,澄海蘇灣都人,他的一生以清節知名,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有“嶺海士大夫儀表”的美稱,清萬歷二年(1574)考中進士,歷任江西萬年知事,北京禮部制司主事,湖廣秋闈主考,尚寶司司丞(專掌皇帝寶璽、符牌、印章),又升任吏部選司員外郎,代行郎中之職,此額“理學儒宗”指他的學術成就。唐伯元師事呂懷,精通天理良知之學,踐覆篤實,為文士所崇敬,故譽為儒家的宗師。南額“銓曹冰鑒”的“詮”指選拔,“曹”為官吏,“冰”指清白,“鑒”如明鏡。這里指唐伯元遷吏部員外郎,考功文選郎中,明帝整頓銓政,他能悉心整剔,使銓政肅清。故譽之為“銓曹冰鑒”。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系四柱三間三樓石坊。下層梁坊間并按 排嵌砌著兩幅通雕麒麟,中間是梅花鹿,雙獅和錦雞,寓意是高官厚祿,公正無私和衣錦回鄉。此坊俗稱“四獅亭”,因正中兩柱前后各立一對石獅子,這在潮州牌坊中是絕無僅有的。牌坊上的雕刻彩繪的各種圖案花紋,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蘊涵深刻的文化內涵,象征著潮州人美好的心愿,期盼健康、長壽、富裕、人丁興旺、吉祥如意等。正當我們駐足細看時,一名77歲的許伯又給我們講起“四獅亭”發生的劉進忠反清復明的生動故事。(歷史小說《三春夢》有關故事已作了描寫),他講到當年劉進忠和清軍副都統鄧光明在城里廝殺,鄧見劉進忠墜馬,急忙追上,將左手鐵鏈望劉進忠打去,卻打著四獅亭的石獅,石獅耳朵打去了一只,鄧眼睜睜望著劉直奔鎮臺衙門而去。自此石獅缺了一只耳朵。潮人也有了一句歇后語“四獅亭石獅——獨耳”,暗示此人姓“陳”。
柱史坊。位于柳衙巷口,柱史坊是“為明御史許洪宥建” 許洪宥,字舜仁,海陽(即潮安)人。許洪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舉人,任廣西臨桂縣教諭,以學行優秀,征為御史,敢直言。明刑科給事中竇明固言事下獄,洪宥疏救獲免。后因父亡故,回鄉守孝三年。期滿,回朝任職。病逝于家中。御史是諫(提意見)官,秦漢設御史府,東漢稱為“柱臺”以示重要。故也稱御史為“柱史”。柱史坊右額鐫“明監察御史許洪宥”,左額鐫“欽命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金 。下坊梁鐫“明正德丁丑(1517年)夏”。
三世尚書·四朝大老坊。位于分司巷口,三世尚書坊是“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慣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明萬歷十年(1582年)中進士。在京任職期間,河北玉田縣發生兵變,林熙春不顧個人安危,進城向判軍宣揚朝廷威德,陳說利害,終于使他們歸順朝廷。在任大理寺時,能革除私弊,樹立廉潔之風,訂“約官”,“約民”十六項,他勇向皇帝進諫。如止東封(泰山),減織造,停采珠,回青(進貢獵鷹)皆于國體有關。后因太監魏忠賢當權,他不愿與之同流合污,遂辭官回鄉。四潮后,林熙春關心家鄉,興利除弊,多次向地方官建言獻策。他在潮州爭鹽稅,減里役,倡建鳳凰臺,三元塔,浚三利溪,修文廟;在龍溪倡建許隴堤橋,建文昌閣,創龍溪會館,向官府爭取減輕龍溪差役十分之四,他不遺余力為地方興辦許多公益事業。林熙春終年80歲,皇帝追念他的功績追贈其父,祖父為尚書封號,合林熙春為“三世尚書”并立牌坊表彰。坊的南額鐫有“四朝大老”那是因林熙春輔萬歷,泰昌,天啟和崇禎四朝皇帝,故為“四朝”,“大老”是對他資深望重的大官稱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坊額八字均尺半見方,遒逸絕倫,含蘇軾、黃庭堅、米芾之能,為全城額坊字最佳。相傳為吳殿邦所書。清大書法家翁方綱(北京宛平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至南閣學士)來廣東督學時見此八字贊不絕口,叫人拓下,排為“四尚四書朝大三老”,一時傳為佳話。其實牌坊街字都甚佳,藝術價值很高,難怪俗話說:“大街看亭字”。
宗伯學士·三世宮端坊。位于載陽巷口,宗伯學士坊是“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黃錦,字孚元,一作絅存,號絅庵。饒平縣宣化都(今大埕鎮上黃村)人。他博學能文,熟諳當代掌故。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授翰林學院檢討。參與篡修《明神宗實錄》。為人剛正不阿,拒絕為魏忠賢建生祠;崇禎四年任辛未科會試同考官。選拔的都是知名士子。所任官都是皇帝的身邊侍臣,尤其是詹事一職,是主掌對朝廷機要文書管理??烧f是“心腹之臣”,又歷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南京禮部尚書。因病告歸,聞崇禎自縊于煤山。悲痛欲絕。清順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建建立政權(隆武),黃錦出為禮部右侍郎,晉為尚書,郝尚久反清時,黃錦傾家助餉。事敗后黃錦逃匿隱居潮州石庵山。直至八十三歲才去世。黃錦博學能文,著有《華耕堂集》。黃錦官至尚書,故稱“宗伯”,當過侍講學士,故額為“宗伯學士”,左坊眼鐫有“旃復綸恩”意思說黃錦曾屢次受皇帝的下詔表彰;右坊眼鐫:“玉鉉冰鑒”則言他為人高潔廉正。南額鐫的是“三世宮端”是因為黃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負責內宮事務,父祖因而贈其官,故稱之。左坊眼鐫“棣萼齊芳”是指兄弟進士(兄琮也是萬歷戊戌進士),又有弟琦萬歷庚舉人故謂之(棣萼比喻兄弟)右坊眼鐫“橋梓濟美”?!皹蜩鳌笔歉缸?,意即贊父子冠絕當世,超過同輩。
戊辰八賢·盛世元凱坊。位于廣源街口,“盛世元凱坊”又稱“戊辰八賢坊”,是“為崇禎戊辰進士同榜八人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建”崇禎戊辰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他們就是被潮人尊稱的“后八賢”?!笆⑹涝獎P”,指國家興盛之時,善和之士?!蹲髠鳎摹分^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元”,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凱”。后人稱皇帝輔佐大臣作“元凱”。坊額八賢為賢君盛世之“元凱”,同榜八進士為德才兼備的人才。辜朝薦、字端敬,號在公,海陽(潮安)金石大寨人,官至禮部科給事中。明亡,支持鄭成功、鄭經反清復明,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到臺灣后除支持鄭氏父子屯墾開荒.寓兵于農,積極反清復明外,還以詩文寫下了臺灣最早的第一批文字作品,被稱為"臺灣文化的開拓者"和"早期的傳播者"。逝世后,臺灣民眾特建祠祀奉它。郭之奇,字仲常,別字菽子,號正夫,又號玉溪,揭陽縣城東門人。明亡,傾盡家產支持隆武及永歷帝抗清,后被清兵所捕,拒降被殺。黃奇遇,字亨臣,號平齋,揭陽漁湖廣美人。宋兆禴,字爾孚,號嘉公,揭陽漁湖鳳圍村(今屬榕城區)人。
李士淳,號二河,又號玉溪,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洋坑村)人。梁應龍,字霖海,原籍饒平,世居海陽(潮安)東津。陳所獻,號樂庵,饒平人。楊任斯,字君賡,普寧人,落籍海陽(今潮安庵埠文里村) 。以上八賢都是為官清正,功業卓著,又是凜然正氣,高風亮節的飽學賢士.崇禎戊辰科是潮州明代科舉上巔峰,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科。此坊也是潮州科舉坊中最后一個科舉坊。清代的科舉出身士子遠不及明代多了。
恩光洊錫坊。位于東門街古井東側,恩光洊錫坊”是“為封尚書翁玉建”,翁玉,字文璜,號梅齋,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今屬汕頭鮀浦鎮)人。翁玉是位品德高尚宿儒,兵部尚書翁萬達父親,翁玉學識豐富,精經學,家教嚴謹,教育翁萬達為人所稱道?!岸鞴狻敝腹糯弁趸虺⒔o臣民的恩惠,封贈?!皼栧a”的“洊”有連續之義,“錫”通“賜”指皇帝連續封贈翁玉四次,翁玉被“敕封承德郎,戶部主事,加封中憲大夫,廣西按察司副使,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資善大夫,兵部尚書(正三品)”。
七俊坊。位于東門街古井西側,七俊坊”是“為嘉靖甲辰科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建。嘉靖甲辰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翱 闭?,才智出眾之謂?!胺弧笔菫榫拺驯碚闷呶幻鞔胖浅霰姷倪M士而立。七位中林光祖、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都為揭陽人,章熙、蘇志仁、成子學都為海陽(潮安)人。
少司馬·大總制坊。位于東門街口南面,少司馬坊”是“為兵部侍郎總督宣大等處翁萬達建”。(總督河北宣化,山西大同)。坊的北額鐫“大總制”下鐫“明,賜進士,兵部尚書,三邊總制翁萬達建?!迸早潯盎拭骷尉肛ノ迥辏?563年)立,民國十三年(1924年)六桂堂重修”,“總制”即總督,“三邊”為薊鎮(今津薊縣)宣化和大同。坊的南額鐫“少司馬”?!八抉R”,《周禮》六官之一的“夏官司馬”,掌軍事,軍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馬”稱“兵部尚書”,以“少司馬”稱“兵部侍郎”,由此知建此坊時翁萬達只是 “兵訓侍郎”,未封兵部尚書。翁萬達作為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的確不失為潮州,乃至嶺南先賢中軍功最卓著,詩文也最具有特色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跡廣為傳播,被稱為“嶺南第一臣”,譽為國之“干城”。隨著海外潮人的足跡,他的聲名也遠播異邦。如泰國,他被譽為“英勇大帝”,立廟祭祀竟多達100多處。翁萬達,字仁夫,號東涯。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今汕頭鮀浦鎮)人。嘉靖鮀丙戌(1526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升郎中,出任梧州知府。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時總兵仇鸞橫甚,縱部兵為虐,萬達執其健卒撻之?!币虼寺暱冿@著,擢升為廣西副使,且向朝廷建議整頓土司有功,平莫登叛亂功績更大,壬寅(1542年)晉為四川按察使。癸卯(1543年)轉調陜西左右布政使,不久升為副都御史,十二月拜兵部侍郎總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軍務,人稱三邊大總制。后又揭發宗室有叛亂行為而提升為兵部左侍郎,再升右副都御史。翁萬達總制三邊,親士卒,嚴守備,修筑大同西路,宣府東路長城1000多里,并對長城的“敵臺”予以改良,鞏固了邊防,嘉靖帝為獎勵其功,特恩蔭其子翁思佐為戶部中郎。翁萬達督戰六載,主要對手是蒙古韃靼部的俺答汗。其時俺答雖“勢力張,控弦數十萬”,但總不敢大規模進犯,邊關一度出現了升平景象。在曹家莊一役中,翁萬達親臨督師,以少勝多,威名攝敵。明世宗聞訊,立即授予他兵部尚書之職。但不幸其父逝世,翁萬達匆匆南歸奔喪。此時俺答即無顧忌大興兵犯境,在他歸里第二年七月,大同失守,京畿震動,世宗急詔萬達抵邊關,萬達因喪期未滿,又加上自己背疽發作,派義子翁從云攜帶《乞恩陳情終制疏》上京,尚未抵達,俺答已從北口直迫都城,世宗又連下兩道金牌催促翁萬達,萬達盡管背疽劇發,仍奮身兼程趕京,可離京萬里,歷四十一日才抵京報到,此時皇帝聽信權奸嚴嵩,仇鸞讒言,疑萬達避事,更又因謝疏字訛,把他從兵部尚書降為兵部侍郎,后又將其削籍為民。在回鄉至福建清流縣途中,背疽疾發,至上杭縣不幸于舟中去逝。享年五十五歲,等帝感邊防重任非萬達莫屬,詔令他再任兵部尚書,詔命到達時翁萬達已去逝四天了。隆慶中,翁萬達被追謚號“襄敏” 誥。
節鎮三省·誥敕重封坊。位于三家巷口,誥重封坊是“為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后升貴州副使陳志頤建”。坊額鐫刻“誥敕重封”,“誥敕”,是誥封,敕 封的合稱,明清時皇帝對官員及親屬授予爵位名號的封典,五品以上用皇帝之誥命授予,稱“誥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予,則稱敕封。陳以賁以子志頤而初敕封宣化知縣(正七品),繼而誥贈梧州知府(正四品)。坊南額鐫“節鎮三省”,是因陳志頤曾奉皇帝命令在貴州及湖廣(今湖北、湖南)的五開、廣西的南州等處整頓、安撫三省地方行政機構和軍隊武裝設備,政績頗著,因此坊字作“節鎮三省”以彰其功(此處“節”指符節,古代用以證明身份的憑證)。陳志頤,字養洛,明海陽秋溪(今潮安官塘)人,明萬歷元年(1573年)舉人,為官能恪盡職守,常有建樹,受過“賜金幣、內膳”獎勵。
侍御坊。位于三家巷口,為明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建。侍御,即侍御史。成子學曾任監察御史,故稱侍御。苑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馬及政府牧馬場。
兩京科道·金榜聯芳坊。位于開元路口北面,為明監察御史遷陜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建。兩京,一說指鄭安任職的兩地,一說鄭安、鄭寯任職的兩地??频?,明設兩大監察機構,其中給事中分為六科,監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稱科道。
臺省褒封·科甲濟美坊。位于金聚巷口,為明戶部郎中李思悅之父李一莊,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
臺、省均為古官制。如唐設中臺尚書省、東臺門下省、西臺中書省,此處代稱中央機構。褒封,指李一莊受封為郎中,李大受受封為御史??萍诐?,指李氏一家出了四個進士,二個舉人。
大理少卿·經略邊務坊。位于義井巷口,為明大理寺少卿吳一貫建。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法的機構,卿為正職,少卿為副職。經略,即經略使,掌管邊路的軍事及行政。坊眉“繡衣”與“廉憲”均為官名。
吳楚重鎮·四世大夫坊。位于甲第巷口,為清乾隆壬戊(1742)科武進士林炳星建。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處軍務,故稱吳楚重鎮。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義、武功大夫,故稱四世大夫。大夫—清泛指高級文官為大夫,高武文官為將軍。此處大夫為專用封銜。郎中則相當于部下面的司長。
賜錦重光·貤封疊被坊。位于大石獅巷口,為清雍正甲辰(1724)科進士,河南鞏縣知縣邱軒昂建。貤,轉移也。清規定,受封的官員可將封銜轉給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軒昂將封銜轉給父、祖,故稱貤封疊被(音備,受之意)。
榜眼·秋臺坊。位于家伙巷口,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試第二名,禮部尚書王大寶建。秋臺—王大寶曾任刑事長官,古稱秋官,尚書古稱臺閣,故稱秋臺。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位于石牌巷口,為清乾隆進士,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壽特高者。劉起振88歲中進士,終年103歲。
大理司平·兩浙都運坊。位于辜厝巷口,為明大理寺評事鄭崇建。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稱“頭亭”。鄭崇曾任大理寺司務、評事,及兩浙都轉鹽運使。
十相留聲坊。位于鄭厝巷口,泰山北斗、十相留聲坊原在義安路,建于明代。泰山北斗指韓愈,十相指歷代被貶或隨亡朝來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貶;宋六位,三位被貶,三位隨亡宋而來。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光”
- 05-19 ? 熱點關注|紅、橙、黃、綠、青、藍、紫!看運城初夏絕美配色!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雨后初霽中條山 云海奔騰似潮涌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新”
- 05-13 ? 江滔奔流兩岸闊 綠水青山更青春
- 05-13 ? 一朝共飲盤江水 終生已結同心圓
- 05-13 ? 架起兩地“連心橋” 抒寫濃濃“幫扶情”
- 05-13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綠”
- 05-11 ? 學思踐悟┃以僑為橋聯誼五洲 攜手推動“三個助力”
- 05-11 ? 運城:雨后千年鹽湖美如畫
- 05-1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三高速連接線盤南澗特大橋成功合龍
2019/9/15 21:56:00
牌坊及潮州牌坊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