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首進的屋架,后座的抱廈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顯示出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來。
潮人俊彥陳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人。早年喪父,少時家境貧寒。貧窮和屈辱使年僅17歲的陳旭年決意出詳謀生。清宣宗道光工十四年(1844年),身無分文的陳旭年冒險躲進開往馬來半島的紅頭船,只身來到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起初,他和眾多潮籍鄉親在原始森林里披荊斬棘,開山墾荒,飽嘗人間艱辛,后改以販布為業。之后柔佛蘇丹出現經濟危機,而他因發現新錫礦受到嘉獎。
陳旭年致富后結識柔佛貴族阿布加(華僑稱他為天猛公,據傳其母是潮州人)并與他結拜為兄弟。這個會講潮州話的貴族于1862年繼任柔佛蘇丹。1864年,他把境內10個港口交給陳旭年管理。陳旭年39歲時,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大的港主。陳旭年的家鄉俗稱砂隴,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個港口被人稱為老砂隴港。1868年起,陳旭年成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蘇丹封為“甲必丹”(華僑領袖),授予“資政”頭銜。至今柔佛新山有條“陳旭年街”,便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
隨著事業的發達,他逐步把事業重心南移至大規模開發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門(1870年),陳旭年折資在家鄉金砂斜角頭,興建“從熙公祠”,陳旭年從柔佛移居新加坡時,從潮州請去工匠并運去原材料,按從熙公祠的現格和式樣,在克里門梭路和擯榔路間建成“資政第”。
1984年6月,新加坡以這座當地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圖印發了郵票。這不僅是陳旭年家族光榮,也使華人引以自豪。該建筑物現為救世軍公益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從熙公祠與資政第在東南亞都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資政第被新加坡列為“國家第五古建筑”,從熙公祠也現也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其精美絕倫、堪稱鬼斧神工的石雕,故宮博物院曾想收藏。1995年新加坡拍攝電視連續劇《潮州家族》也專程到從熙公祠取景。
郭豐源先生所筑淡浮院,在故土潮州有一,在泰國有一。郭先生本生于泰國華僑之家,由于棄欲守靜,助人為樂,博得泰王皇室敬重。在泰國,泰王賜其土地允許他建私人別墅,他卻不圖個人享受于1993年建成一座珍藏文物典籍的淡浮院。后來,郭先生又萌生在故土潮州也建一座淡浮院的愿望。眼前坐落在潮州硯峰山的這一座淡浮院于1996年開工,已建成對外開放。這里林壑幽美,景色宜人。進入院中,迎面有一座巍峨石碑坊聳立其間,正中懸有一塊碩大匾額:“東粵菁華”是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所提,望去氣勢磅礴。
坐落在硯峰山麓,頗具古色古香風韻的淡浮院,坐東面西,依山傍水,朝迎晨曦晚待落霞,前面是碧綠的夏湖,硯峰拱日,風景尤佳。郭豐源先生早年在泰國把欽賜的花園建成“華廈文物博覽淡浮院”,晚年又不忘“天下華人盼一統” 的宗旨,帶頭捐資倡建潮州淡浮分院。
盛唐時代,被貶至潮州任刺史的韓愈有詩《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記錄了潮州人食鱟、蠔、蒲魚、蛤、章舉(章魚)和馬甲柱、蛇等數十種肉食類品種,并懂得以咸與酸、椒與橙等調味。由此可見,當時的潮州人已有相當水平的烹飪技藝。中原飲食文化與本地飲食的融合,形成了這一獨特菜系。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代對潮州菜烹調技術和餐具器皿都有記載。至清末民國初,潮州作為新興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國內外商賈云集,市場繁榮,酒樓菜館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潮州菜進入了一個飛躍發展的時代。
潮州菜的特點、特色以烹飪海鮮見長,這在海外的傳播也更優勢。潮州小吃約有230多種,口味酸、甜、咸、辣皆有,為潮州人所喜愛而易于制作,也為海外的傳播的一大必然優勢。
未完待續:(資料來源: 作者: 圣徒)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光”
- 05-19 ? 熱點關注|紅、橙、黃、綠、青、藍、紫!看運城初夏絕美配色!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雨后初霽中條山 云海奔騰似潮涌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新”
- 05-13 ? 江滔奔流兩岸闊 綠水青山更青春
- 05-13 ? 一朝共飲盤江水 終生已結同心圓
- 05-13 ? 架起兩地“連心橋” 抒寫濃濃“幫扶情”
- 05-13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綠”
- 05-11 ? 學思踐悟┃以僑為橋聯誼五洲 攜手推動“三個助力”
- 05-11 ? 運城:雨后千年鹽湖美如畫
- 05-1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三高速連接線盤南澗特大橋成功合龍
2019/9/15 21:27:00
潮州文化對僑居地及華僑文化的影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