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著名僑鄉,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脈,潮州文化也是僑鄉文化之一。潮州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質而自成體系,包括潮州話、潮州音樂、潮劇、潮州工藝(含陶瓷、泥塑、潮州木雕、潮繡等)、潮州菜、工夫茶、潮州風俗等等。
潮州文化形成的區域,主要是潮州府屬9縣即今天的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及汕尾、梅州的大部分地區,因而文化意義上的“潮州”包括上述范圍。
時至今天,潮汕各市雖然行政上互不隸屬,但各市僑胞深刻認同、熱愛潮州文化并引以為傲。海外潮僑不管原籍是哪個市縣,都自豪地自稱“潮州人”、“潮人”。所以,出國潮人隨著自身的遷移,對祖籍文化的傳播,也就是必然和顯然的。潮州文化對僑居地及華僑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海外潮人的發展歷史、成就與貢獻
旅居海外的潮州人由于重視傳統,家鄉觀念與文化觀念強,雖然在異國他鄉謀生、生活、定居,接觸異邦文化,當然也不乏當今流行世界的歐美文化,但仍然重視潮州文化的傳承,保留和傳承了潮州話、潮州人的生活習俗與習慣等文化因素,仍然是文化意義上的潮州人。
一、海外潮人的發展歷史
隨著入宋以后以陶瓷為代表的經濟迅速發展,對外貿易也日趨活躍,潮州成為我國“海上陶瓷之路”的始發地之一,于是潮州人的足跡開始涉及東南亞各地。故《泰國潮州會館特刊》說:“潮州人之移植泰國,約始于南宋末年”。
自南宋至清代鴉片戰爭前,潮州人因對外經貿關系而出洋,而定居的不多。但明末清初因海禁而產生的武裝貿易船隊被污蔑為“海盜”而不得不棲身海外。明末著名海盜林道乾就曾帶領部隊及家屬二千余人逃到越南。十九世紀初萊佛士到新加坡,但此前新加坡早已有潮州人。
鴉片戰爭以后至辛亥革命的階段中,侵入東南亞的歐洲殖民主義者因開發需要,潮州人以“契約華工”形式被招募到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或地區墾殖。
辛亥革命以后至解放前夕,潮州人因軍閥戰爭、抗日戰爭和政治動亂以及潮州地少人多等因素而大量移植海外。
其間,潮州人移居港澳臺情況,據《潮州市志》記載:“潮州人移居香港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香港成為自由港之”。咸豐十年(1860)汕頭列為通商口岸以后發展更快,目前居港澳約十多萬人。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潮州人辜朝薦(明末御史)帶潮州人部下赴臺輔助。清光緒十一年一些潮州人應清政府招募到臺灣省墾荒。至解放前夕,不少潮州人被胡璉兵團抓壯丁而到臺灣?,F臺北有潮州街,屏東縣有潮州鎮。
潮汕地區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潮州人及其后代達一千多萬人,分布在全球五大洲的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潮州人有一千多萬,主要聚居潮汕地區這個文化意義上的“潮州”,因而有“國內一個潮州,國外一個潮州”的說法。
二、海外潮人體現的潮州文化
因為著共同的文化與文化的認同,有著同一的文化意識與文化特性,潮州人先后建立同鄉會、會館及宗親會。清道光年間,越南堤岸就成立義安會館(即潮州會館),印尼、馬六甲也成立潮州公會;1863年東馬砂拉越的首府古晉成立潮州公會;1864年西馬的檳城也建立潮州會館;1929年新加坡成立潮州八邑會館。此后,世界各地有潮州人足跡的地方,都陸續建立自己的組織。在香港、新加坡、泰國、檳城等地還建立潮州市所屬的潮安縣、饒平縣的同鄉會。
而籍親緣、村緣的關系形成的規模和相對集中的特點,僅1946至1949年,潮安縣移往泰國的便不下數萬人。官塘鎮的秋溪延華堂派下陳姓現在泰國就達幾萬人;港華鎮的鳳廓世系郭姓現居新加坡的人數比本土還多。
在海外中國各地同鄉會中,潮州會館最為豪華氣派。宮殿風格的泰國潮州會館是一座五層大廈,停車場、大戲臺、會場、宴會堂一應俱全,500萬生活在泰國的潮州人以此為家,鄉情鄉誼從一踏進門開始就融融而起。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作者:圣徒)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光”
- 05-19 ? 熱點關注|紅、橙、黃、綠、青、藍、紫!看運城初夏絕美配色!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雨后初霽中條山 云海奔騰似潮涌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新”
- 05-13 ? 江滔奔流兩岸闊 綠水青山更青春
- 05-13 ? 一朝共飲盤江水 終生已結同心圓
- 05-13 ? 架起兩地“連心橋” 抒寫濃濃“幫扶情”
- 05-13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綠”
- 05-11 ? 學思踐悟┃以僑為橋聯誼五洲 攜手推動“三個助力”
- 05-11 ? 運城:雨后千年鹽湖美如畫
- 05-1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三高速連接線盤南澗特大橋成功合龍
2019/9/15 21:26:00
潮州文化對僑居地及華僑文化的影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