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生活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這里有白樺林、柞木林、松樹林,記憶中的莫力達瓦旗有一望無際的草場,揮鐮而就的羊草垛,一眼看不到頭的麥田和黃豆地,滿地的土豆在黑土地的襯托下金光閃爍,連綿起伏的叢山峻嶺,潺潺流水的小溪,還有低頭吃草的羊群,撒歡兒奔騰的馬群,以及側臥咀嚼的牛群。記憶中的樺樹皮里邊的那層是能撥出來寫字的,外面的那層就當柴燒了,記憶最深的是做大轱轆車需要一些工藝的,每家自用的大轱轆車都是自己做的等等。
白樺樹是沖著陽光生長,密細高是白樺林的特點。小時候對白樺林的認知就是成片的密密麻麻白樺樹又細又高,冬天拿著斧子去山上砍一片,趕著牛車拉回家,放干后截成小段落成方塊剁留著做飯或冬天取暖。
長大后慢慢的才知道,它的形態特征屬喬木,高可達27米;樹皮灰白色,成層剝裂;枝條暗灰色或暗褐色,無毛,具或疏或密的樹脂腺體或無;小枝暗灰色或褐色,無毛亦無樹脂腺體,有時疏被毛和疏生樹脂腺體。葉厚紙質,三角狀卵形,三角狀菱形,三角形,少有菱狀卵形和寬卵形,長3-9厘米,寬2- 7.5厘米,頂端銳尖、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截形,寬楔形或楔形,有時微心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重鋸齒,有時具缺刻狀重鋸齒或單齒,上面于幼時疏被毛和腺點,成熟后無毛無腺點, 下面無毛,密生腺點,側脈5-7(-8)對;葉柄細瘦,長1-2.5厘米,無毛。果序單生,圓 柱形或矩圓狀圓柱形,通常下垂,長2-5厘米,直徑6-14毫米;序梗細瘦,長1-2.5厘 米,密被短柔毛,成熟后近無毛,無或具或疏或密的樹脂腺體;果苞長5-7毫米,背面密被 短柔毛至成熟時毛漸脫落,邊緣具短纖毛,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中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漸 尖或鈍,側裂片卵形或近圓形,直立、斜展至向下彎,如為直立或斜展時則較中裂片稍寬且 微短,如為橫展至下彎時則長及寬均大于中裂片。小堅果狹矩圓形、矩圓形或卵形,長1.5 -3毫米,寬約1-1.5毫米,背面疏被短柔毛,膜質翅較果長1 /3,較少與之等長,與果等寬或較果稍寬。其生長環境喜光,不耐蔭。耐嚴寒。對土壤適應性強,喜酸性土,沼澤地、干燥陽坡及濕潤陰坡都能生長。深根性、耐瘠薄,常與紅松、落葉松、山楊、蒙古櫟混生或成純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長較快,萌芽強,壽命較短。它的分布范圍是產于東北、華北、河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東南部、新疆北部。生海拔400-4100米的山坡或林中,適應性大,分布甚廣,尤喜濕潤土壤,為次生林的先鋒樹種。我國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均有成片純林,在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山區、西南山地亦為闊葉落葉林及針葉闊葉混交林中的常見樹種。[1]蘇聯遠東地區及東西伯利亞、蒙古東部、朝鮮北部、日本也有。其基本用途可用作膠合板、細木工、家具、單板、防止線軸、鞋楦、車輛、運動器材、家具、樂器、造紙原料等。其保健用途樺樹汁取自我國大興安嶺境內原始森林中的野生白樺樹,是一種無色或微帶淡黃色的透明液體,有清香的松樹氣味,含有人體必需且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有機酸、及多種無機鹽類,含有香精油、樺芽醇、皂角甙化合物、細胞分裂素等等。
柞木和樺木不一樣,家里養蠶主要用的是柞樹葉子,冬天養牛也是柞樹葉子,冬天在懸崖峭壁頂部用斧子砍倒一片,兩年后作為木耳的采摘基地,它還可用來做自家院子的圍墻,幾年后每到雨后都可以采摘木耳,當然了做家具也是首選,冬天取暖也是首選。
柞樹又稱櫟樹、橡樹,殼斗科櫟屬樹種的統稱。是一種以其葉作柞蠶主要飼料的經濟樹木。為落葉或 常綠喬木 ,少數為灌木。葉緣有鋸齒,少有全緣。雄花 柔荑花序 下垂,雌花單生于總苞內。堅果單生,果皮內壁無毛,不發育的胚珠位于種子基部之外側。約有300種,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均有分布,中國、前蘇聯、美國、印度等國家,有豐富的柞樹資源。中國有柞樹60余種,柞林面積約有1億多畝。以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山東、河南、貴州、廣西、安徽、陜西、四川等省區為多。垂直分布從平地到海拔3000m的高山均能生長,在四川中部高山櫟可生長在海拔4600m處。柞樹葉含有水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纖維素等成分,柞蠶喜食。柞樹除其葉用飼養柞蠶外,木材堅固抗腐性強,在建筑上有廣泛用處,還可加工制作家具,燒制木炭。橡實含淀粉較多,可用來制作橡酒、酒精、淀粉、橡油等。也可做飼料。從柞樹樹皮、葉片、殼斗、橡實中提取的單寧,是制革工業、印染工業和漁業上所必須的材料。栓皮的皮層較厚可作工業上的軟木材料。柞木還可培養木耳、香菇和密環菌等多種食用菌。
兒時的記憶這里是山高、路陡、林密,草場農田一望無際,馬群、牛群、羊群散布在草甸子中,夏天漫山遍野的桔梗,冬天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在齊腰深的白雪上玩著雪橇,打著雪仗,冬天里狍子、野兔、野豬隨處可見,我最輝煌的戰績是一次性扛回兩只狍子和六只野兔,還有一筐扣住七只沙半雞,秋天黑熊來到玉米地里搗亂,田邊高腳屋的鏵犁頭的敲擊聲在警告著黑熊和野豬,這,不是撰寫,是兒時的記憶。
多年后回到呼倫貝爾參訪,雖然看到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看到了嶄新的人文景象,感覺到了家鄉求知識求進步的發展愿景,感受到了家鄉人們的親情厚誼,但是今天所看到的已經是昨日黃花,物是人非是歷史的必然,小時候的故事和童年的記憶,隨著年輪的增加而在變化著,自己感覺到了心里壓力,感到了責任和義務,身在媒體圈我要宣傳報道家鄉的變化和成就,宣傳報道家鄉各種資源,把呼倫貝爾的文化產業成果推向世界的每個角落,讓全球的人們不僅知道呼倫貝爾大草原,還有多民族的非遺、民俗、人文、各行各業的文化和經濟建設情況。
(作者,續炳義,馬來西亞華僑,國際華文媒體聯盟主席,世界文化產業交流聯合會會長,國際文化產業智庫理事長,《海內外》雜志社社長)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6-01 ? 熱點關注|唐詩宋詞里的端午
- 06-0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西陰文化的歷史路徑與璀璨遺存
- 06-01 ? 盬池溢彩!跟著七彩鹽湖夢回唐代!
- 06-0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千年鹽湖風景如畫
- 06-01 ? 我的運城|層層梯田麥浪滾滾
- 05-30 ? 我的運城|喜看麥田千重浪 又是一年豐收時
- 05-30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融”
- 05-27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稷山:千年板棗林萬畝棗花香
- 05-27 ? 運城市僑聯機關黨員在包聯小區開展反電信詐騙宣傳活動
- 05-25 ? 風光無限·晉在眼前丨“山西好風光”運城站城市品牌周上線啦!
- 05-24 ? 山西發布11市精品旅游線路!代表運城出場的是……
2018/6/13 9:09:00
夢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