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
世界文化產業交流聯合會會長
國際文化產業智庫理事長
國際華文媒體聯盟主席 續炳義
一、什么是新媒體
是指由技術驅動特別是數字技術出現突破性進展后帶來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新型媒體。界定新媒體的時候,需要把握幾個原則:
1、科技發展的結果。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包括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
2、媒體形態在變化。不斷更新、不斷涌現、沒法定型的媒體形態??茖W技術在發展,媒體形態也在發展。
3、以傳統媒體為坐標。新媒體雖然不是從傳統媒體身上生長出來的,但傳統媒體是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參照物,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而存在,不能脫離傳統媒體談新媒體。所謂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從媒體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的,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
二、新媒體的特點
1、去中心化。(1)中心化是說新聞生產和傳播掌握在媒體機構手中,傳播過程是以媒體為中心,自上而下的或從中心向四周輻射。比如人民日報、華盛頓郵報等都是有組織的機構,人才、技術、資源相對集中并掌握話語權,然后單向傳播,我說你聽,是“主導受眾型”。(2)互聯網是一個網狀結構,沒有中心節點,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中樞,可以綱舉目張。因此,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本質是去中心化,即對話語權進行解構,對媒體資源生態進行重新洗牌,表現在新媒體上,新聞面前人人平等 ,這里的平等指傳播和接受的平等。(3)任何一次傳媒工具的變革都會帶來一次話語權的轉移。在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技術驅動下,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就變成了新媒體的“受眾主導型”。
2、碎片化。對于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比如電視臺電臺節目都是一種事先設定的程序。由于新媒體發布沒有規律,你無法預知某一個用戶什么時間上傳一個什么內容,因為偶發所以顯得零碎。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塊的內容、不是有組織的行為,而是零碎的內容、偶發的事件。
3、個性化。新媒體的個性化包括“網對我”和“我對網”。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具有更強的社交功能、分享功能,更多的人情味。
4、核武化。新媒體具有核武器式的輿論爆發力和導向力。新媒體因其傳播速度、范圍、交互性等原因,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得一個很小的信息像原子核裂變一樣瞬間引爆,轉移所有人的眼球,打亂原有的輿論格局,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扭轉乾坤的核武之力”。
5、資技化。新媒體是以資本和技術相結合作為強大后臺支撐的。據不完全統計,阿里巴巴集團與馬云的高管團隊兩年多來,通過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各種方式,將24家媒體納入麾下或戰略入股媒體、影視娛樂、音樂、視頻、文學、動漫和內容分發等。為什么一有錢有資本就鐘情于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因為媒體是一種權力,叫做話語權。既然是權力,必然很誘人,能謀求許多好處。雖然它不是一種政治權力,但它可以轉化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文化權力、社會權力等。
6、交互性。互聯網上的互動有四個方面:(1)用戶注冊時的互動;(2)傳播溝通時的互動;(3)對文本解釋的互動;(4)游戲時的互動。媒體之間的互動。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互動性是新媒體獨特的魅力所在。新媒體的交互性必然會加劇加快信息流動和社會流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產生意想不到的社會動員功能。
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什么
1、改變了新聞理念。原來講新聞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媒體時代新聞定義的變化主要有:(1)時間概念:以前追求的是新近或及時,現在由于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快這個角度來說,不僅是“新近”和“及時”的問題了,還有能力做到實時或者同步了,這比“新近”和“及時”更加講究時間概念。另一方面,它又極其抹殺時間概念,有的不是新近發生的,而是陳谷子爛芝麻??傊?,在新媒體這里,發生了的是新聞,未發生的也是新聞,可能發生的還是新聞。(2)事實概念:傳統媒體時代把事實作為是否構成新聞的核心元素,現在不能說不是了,但大大淡化了事實概念。有時候報道的是故事,有時候報道的是虛構。(3)報道主體:以前只有專業媒體報道后才叫新聞?,F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其中的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報新聞,走新聞傳播渠道的都是新聞。
2、改變了新聞價值(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有些方面豐富了新聞價值,有些方面補充了新聞價值,有些方面顛覆了原來的新聞價值。還有的原來也是新聞價值的元素,但份量很輕,現在份量很重。有的原來份量很重,現在卻很輕。比如,原來五大新聞價值元素中是沒有新奇性的,當時認為有些新奇的事件沒有社會意義,不能稱之為新聞,所以排斥在外。在新媒體的眼中,只要新奇,不管有沒有社會意義,只要它不是過于負面渲染的東西,它都是有新聞價值的。
3、改變了新聞傳播方式。從巖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后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后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1)傳播方式從單項到雙向的轉變。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非線性的,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2)傳播行為更加個性化。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出租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4)實時傳播。新媒體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后期制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5)從單一到交融。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短信,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絡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傳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消解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了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
4、改變了新聞文體。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大量新的媒體產品的出現,使得新聞文體更加多樣,出現一些過去沒有過的文體,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與評論有著嚴格區分和分工,其文體界限是極其明晰的,清楚的,新聞就是新聞,評論就是評論,除了署名本報評論員、社論、本報編輯部文章等代圣人立言的官方文體外,個人署名言論也都設置言論專欄,這讓你一看就知道,什么是新聞,什么是評論。從內容上說,新聞與評論之間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哪些是新聞的素材,哪些是評論的素材,新聞從業人員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新聞詳述其事,基本不作評點;評論只把新聞作由頭,也僅僅是由頭,絕不戀戰,略述其事,立馬宕開一筆,然后跳出來伸展發揮。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因為新媒體注重信息反饋、新聞傳受關系發生了改變,其互動雙向功能使得意見的傳播往往能成幾何級數地強化新聞事實本身并形成新的新聞價值。加之新聞評論往往比新聞本身更能夠迅速形成輿論,又使輿論成為一種新的輿情并且被迅速傳播。這種由新聞評論引發的新的輿情具有超強的巨大影響力,有的甚至改變媒體預想的報道議程,甚至能反過來影響新聞事件的進程。新媒體語境下說新聞評論,是指新聞與評論在文體上的一種交結融和。
四、如何認識并正確處理好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系
1、在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以及整個社會狀態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發揮著各自的優勢,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新媒體強烈沖擊著傳統媒體,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阻擋不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但是新媒體也不能取代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中的紙媒、視頻、廣播、雜志、圖片、小說、圖書等仍然有著相當強的無可替代的優勢作用,無論從社會層面上、國家層面上看,還是從媒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情況講,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是相互依存、互促發展。
2、從社會層面上講,由于新媒體即時性、簡易性、廣泛性、非官方性,使信息的傳播,政令的頒布瞬間傳至四面八方和各個階層,但是,隨之帶來了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以及永久性問題,也就是說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共存是社會的需要。
3、從中國國家層面上來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是中國的長期去產能戰略,據專家估計四十年內中國不會再有高于“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也就是說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一帶一路”是主軸,中國夢就蘊藏在“一帶一路”中,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向世界宣講“中國故事”,這個“中國故事”給誰講,誰來講,怎么講?
中國故事首先要向中國人講,講什么呢?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講如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傳承,講中國各民族具有特色風土人情的歷史傳承,在宣講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重點要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講,通過華人華僑再向居住國人民宣講中國故事,這是其一“給誰講”的問題;其二是“誰來講”?中國的故事主要由中國人講,除了中國國內各級政府、各類媒體講之外,海外的華人華僑社團和海外華文媒體擔當著主講任務,華文媒體又是首當其沖,擔當著重要職責,是宣講中國故事的主力軍;其三是“怎么講”的問題,一是因地制宜的把“中國故事”和當地的民族故事結合起來講,既通俗易懂又容易被接受;二是利用華人華僑在居住國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人脈關系,培養感情,使居住國居民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三是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來廣泛快捷的宣講“中國故事”。簡單說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緊扣“一帶一路”這個國家大戰略,用傳統媒體、新媒體和海外華人華僑的融和去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4、媒體本身就存在著不斷發展、不斷補充的過程,由紙媒-紙媒、圖片-紙媒、圖片、小說、廣播-紙媒、圖片、小說、廣播、視頻-紙媒、圖片、小說、廣播、視頻、新媒體,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強烈沖擊著傳統媒體,媒體單位如果不能適應新形勢與時俱進,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所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共存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
總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它們的有機結合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需要,還是媒體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宣講“中國故事”,實現“中國夢”的國家戰略需要。
> 資訊列表 > 正文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光”
- 05-19 ? 熱點關注|紅、橙、黃、綠、青、藍、紫!看運城初夏絕美配色!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雨后初霽中條山 云海奔騰似潮涌
- 05-19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新”
- 05-13 ? 江滔奔流兩岸闊 綠水青山更青春
- 05-13 ? 一朝共飲盤江水 終生已結同心圓
- 05-13 ? 架起兩地“連心橋” 抒寫濃濃“幫扶情”
- 05-13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大河之“綠”
- 05-11 ? 學思踐悟┃以僑為橋聯誼五洲 攜手推動“三個助力”
- 05-11 ? 運城:雨后千年鹽湖美如畫
- 05-11 ? 親情中華黃河故事|運三高速連接線盤南澗特大橋成功合龍
2018/6/7 16:17:00
【淺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